卒中治療當前已進入“再灌注治療”時代,如何有效再利用腦細胞保護治療藥物和促功能恢復藥物,改善卒中患者預後?“腦細胞保護”理念應運而生,並已在臨牀研究中取得可喜成果。
2023年3月11日,由中國卒中學會主辦、体育电竞盘藥業(2096.HK)協辦的第五期“卒中新語國際學術峯會”在南京成功召開,來自全國各地近500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針對再灌注治療與腦細胞保護相結合、腦細胞保護治療應用時機等多個卒中治療方向進行深入交流。
本次會議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曾進勝教授、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徐運教授擔任大會主席,圍繞“腦細胞保護”與“國際卒中大會(ISC)進展”,邀請世界卒中組織(WSO)主席Marc Fisher教授及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

大會主席曾進勝教授、徐運教授
在會議上篇“診療新進展 助力卒中減殘”部分,多位與會專家圍繞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療的侷限性、神經保護聯用在減殘方面的潛力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WSO主席、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的Marc Fisher教授分享了機械取栓時代下腦細胞保護和促恢復藥物的應用。
Marc Fisher教授指出,隨着靜脈溶栓時間窗的延長以及機械取栓治療的發展,卒中治療當前已進入“高效再灌注治療”時代,學術界更應重視探索其他治療手段,如對傳統腦細胞保護治療藥物和促功能恢復藥物進行有效的再利用。既往卒中治療雖然也提及“神經保護”理念,但侷限於狹義的“保護神經元”,忽略了“神經血管單元”結構的整體性,因此,該理念已逐步發展爲“腦細胞保護治療”,即對神經血管單元整體結構進行保護,包括神經元、血管和神經膠質的保護。理想的腦細胞保護藥物,既要作用於缺血級聯反應的多個靶點,又要與現有再灌注治療相結合,用於挽救缺血半暗帶、減輕再灌注損傷。先必新®具有多靶點腦細胞保護作用,可爲卒中患者帶來更多獲益。

先必新®多方位保護神經血管單元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劉麗萍教授剖析了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無效再通”的機制及其管理策略。“無效再通”是指血管再通治療成功(mTICI >2b/3)後仍發生不良預後(3月mRS >2分),中國的真實世界RESCUE-RE研究顯示,我國無效再通比例高達49%,如何避免無效再通發生,仍爲臨牀難題。
2017年卒中治療圓桌會議(STAIR)首次倡導用“腦細胞保護”替代“神經保護”;2020年STAIR進一步明確“腦細胞保護定義”,應是對“神經血管單元”結構整體的保護。其中,多靶點腦細胞保護劑依達拉奉右莰醇聯合再灌注治療的TASTE-2研究已完成入組,其降低無效再通的表現值得期待。

劉麗萍教授作主題演講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牛小媛教授在分享山西省卒中一體化管理試點工作時強調,當前山西省仍有大量地區和醫院不具備卒中規範診療能力,因此,山西省正在着力打造“防、治、康、控”的卒中一體化防治減殘模式,以提升臨牀診療質量、落實卒中“百萬減殘”目標,而該項目在數據整理分析層面將聚焦質控及減殘兩項關鍵數據。基於先必新®在TASTE研究中被證實的減殘療效,一項評估先必新®助力卒中一體化管理,對醫療質量以及患者預後改善情況的真實世界研究已啓動,研究的階段性評估結果顯示,先必新®在出院患者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上展現出積極信號。

牛小媛教授分享山西省卒中一體化管理試點工作
隨後的討論環節由廣東省人民醫院王麗娟教授主持,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文教授、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羅本燕教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滕軍放教授、南京腦科醫院王小姍教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趙傳勝教授圍繞“爲實現卒中患者減殘,如何優化腦細胞保護藥物在AIS患者中的應用”這一話題展開討論,並分享見解。

專家討論環節:腦細胞保護在AIS治療的地位
肯定了先必新®多靶點作用機制在腦細胞保護中的作用,進一步提出神經保護藥物研發在動物試驗階段往往能取得較好效果,但是在臨牀階段達不到理想終點,需要進一步完善關鍵終點的設計。
改善缺血半暗帶是有效的腦細胞保護治療方法,而對於以先必新®爲代表的腦細胞保護藥物的應用時機可以進一步拓展。
卒中治療分爲三方面,一是控制危險因素以減少卒中復發,二是再灌注治療加腦細胞保護治療以降低致殘,三是對症治療以減少死亡,這需要對於卒中患者是否能進行溶栓、取栓治療進行精細診斷,而腦保護劑的使用則是越早越好。
早期腦細胞保護很重要,應該考慮如何讓先必新®等腦保護劑惠及院前患者。
先必新®可提高再灌注比例,延長時間窗,而先必新®舌下片的三期臨牀效果顯示對於出血無影響,因此對於院前患者無法判斷缺血/出血卒中時,可儘早使用先必新®舌下片進行腦保護。
腦細胞保護越來越得到認可,專家建議先必新®在卒中治療中早用早獲益,可以探索與橋接治療、反橋接治療等多種治療方案聯合使用。
會議下篇 “國際新視野 ISC精粹速遞”部分由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劉春風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劉軍教授主持,與會專家圍繞卒中治療新策略等方向進行了分享和充分討論。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李震中教授分享了有關後新冠時代下卒中患者診療策略的相關思考,指出後新冠時代下卒中患者的常規治療不發生變化,但新冠病毒可損傷包括大腦在內的全身各個器官,並在急性期感染後導致“長新冠”,其中神經系統相關後遺症就較爲常見。已有研究顯示,SARS-CoV-2損傷大腦的機制包括其介導神經血管單元的損傷。對於AIS患者,缺血級聯反應發生會再次損傷神經血管單元,破壞血腦屏障,加重卒中病情,因此治療中應儘早關注神經血管單元的保護。

李震中教授分享後新冠時代下卒中患者診療策略的相關思考
腦卒中後DAMPs過度釋放,引發局部和全腦炎症,破壞血腦屏障,同時SARS-CoV-2病毒的感染作爲危險因素之一可加重卒中,引發長新冠。因此早期控制SARS-CoV-2感染至關重要。先諾欣是首個來源於中國患者數據的3CL靶點抑制劑,可快速、大幅降低病毒載量,縮短病程,儘早使用可降低SARS-CoV-2對卒中進展的影響。但合併使用通過CYP3A4 途徑代謝的藥品,可使3CL靶點抑制劑的全身暴露量升高或降低,從而增加其毒性反應或者降低其療效。多靶點腦細胞保護劑先必新®的兩種組分協同增效,藥代動力學行爲不易受CYP抑制劑或誘導劑影響,因此二者存在相互作用的風險低。將COVID-19的對因治療與腦細胞保護治療相結合,有望成爲後新冠時代下AIS伴感染COVID-19患者的新治療策略。
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楊清武教授分享了ISC 2023上血管內治療的最新動向,如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繆中榮教授牽頭髮起的ANGEL-ASPECT研究證實,針對大梗死核心患者,血管內治療相對傳統藥物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mRS評分,同樣對大梗死核心患者的SELECT2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結果。在血管內治療後的血壓管理問題上,BEST-II研究結果顯示,採用更低的24小時血壓管理目標進行幹預並非合理的管理模式,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明確,未來仍需優化血壓管理,平衡再灌注損傷和獲益。

楊清武教授分享ISC 2023上血管內治療的最新動向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吳波教授介紹了非血管內治療的相關進展。由於我國仍有大量AIS患者實際未接受靜脈溶栓治療,溶栓以外的綜合治療手段如腦細胞保護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後意義重大。ISC2023報道了多項腦細胞保護的最新進展,如創新藥物的臨牀研究數據和關鍵研究設計、各種多靶點腦細胞保護藥物的臨牀前數據等,期待新型腦細胞保護劑的面世。

吳波教授介紹了非血管內治療的相關進展
隨後的討論環節由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王麗華教授主持,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蔡斌教授、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陳金波教授、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李敬偉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駱翔教授、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田書娟教授圍繞 “2023 ISC發佈的AIS多個再灌注研究進展對改善AIS患者預後的臨牀意義,以及腦細胞保護聯合再灌注的應用前景”展開討論,並分享見解。

專家討論環節:ISC熱點話題
臨牀收治卒中患者很多都超過48h,已經沒有缺血半暗帶,因此儘早使用腦細胞保護劑才能使患者更多獲益。
再灌注損傷和級聯反應相關,多靶點控制可有效改善再灌注損傷,希望TASTE-2研究能爲再灌注損傷治療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神經單元應獲得重視,針對微血管、微側枝的治療方案有利於卒中治療的推陳出新。
新冠增加了新的卒中治療患者類型,針對這類患者應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從感染新冠的卒中患者中可見,炎症對機體的影響巨大,卒中和非特異性炎症關係密切,先必新®的抗炎作用可改善這類患者的整體病程。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療是基礎,而在此過程中腦細胞保護起到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先必新®有着充分的循證依據,開啓了國際腦細胞保護的大門。
在會議的最後,徐運教授對本次大會進行了總結,本次大會圍繞“診療新進展 助力卒中減殘”和“國際新視野 ISC精粹速遞”兩個專題,深入學習了再灌注治療、腦細胞保護等卒中療法,而先必新®的臨牀研究顯示對於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取栓療法均有良好的臨牀效果,具有聯合使用改善再灌注損傷的潛力。
体育电竞盘藥業(2096.HK)是一家創新與研發驅動的製藥公司,擁有“轉化醫學與創新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公司重點聚焦腫瘤、神經系統、自身免疫及抗感染領域,同時積極前瞻性佈局未來有重大臨牀需求的疾病領域,致力於讓患者早日用上更有效藥物。公司以自主研發及協同創新雙輪驅動,與多家創新企業、科研院校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